
说起永兴县湘阴渡街道大寺村,总不自觉回味起村里鲜嫩可口的湘莲。作为郴州市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上湘莲种植的佼佼者,大寺村扛起了湘阴渡湘莲种植的品牌大旗。
一业兴带动百业旺。大寺村以产业示范基地带活全村,用民生举措带美全村,让旅游资源带火全村,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大步迈进。
在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上,日子过得甜美的大寺村,“百里烟海、人文大寺”“民女拾珠不昧”“乡绅封山育林”等民间传说远近闻名。
一粒莲子带来甜美日子
头戴草帽、脚穿雨靴,肩扛锄头的周高峰正专注地查看着公路两旁水田里的湘莲生长情况。
“当前,正是湘莲扎根分孽的大好时期,抓紧施肥和田间水土管理是当务之急,为今年湘莲丰收打好基础。”周高峰诚恳地说。
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大寺村产业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湘莲基地的火热场面,是大寺村产业兴旺的缩影。
湘莲是大寺村的“新兴产业”,从最初的180多亩,扩大到现在的260亩。规模化、产业化的产供销路子,改变了过去大寺村村民以家庭为单位种植水稻、瓜果、蔬菜的方式。
与此同时,大寺村以紧靠西河沿线风光带的优势努力推广湘莲品牌,吸引县内外游客来村观光旅游,还带动隔壁的便江街道西河村今年种植湘莲200亩。
村民们把土地流转给湘潭来的师傅种植湘莲,自己在湘莲基地务工,家里的特色农产品销售给游客,收入叠加,日子过得甜甜蜜蜜、快快乐乐。湘莲是大寺村的特色产业,但绝不是唯一产业。冰糖橙种植、油茶种植、板栗种植、蔬菜种植、楠竹种植、桑葚种植、蓝莓种植和菜牛养殖等产业示范基地,为大寺村村民创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
一场治理塑造干净面子
大寺村地理位置优越,西河风光带环村而过,景色迷人。
漫步大寺村,绿树掩映,竹林披萨,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小游园排列有序,游步道边花团锦簇,各家各户门庭整洁,“醉”美大寺名不虚传,身临其境美轮美奂。
早在2021年前的大寺村,村民建房朝向混乱,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杂房、猪牛舍等危旧闲置房随处可见,乱象横生的日子村民们到现在还义愤填膺。
为此,大寺村成立了村庄治理理事会,按照建新房必须拆旧房和一户一宅的原则,引导大坪、庄上两个村民小组先行先试,拆除危旧房、杂房180多栋,大一、大二、周一、周二4个村民小组紧随其后,虎形、罗家、李家也不示弱,通过不断地规划建设,大寺村9村民小组拥有了整齐排列的小洋楼、配套完善的通组公路、安全饮水、卫生厕所、垃圾收集亭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
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村民们感受到了人居环境治理带来的好处,由原来的“要我干”转变成现在的“我要干”。如今,个个村民感觉到既有干干净净的“面子”,也有清清爽爽的“里子”。
当前,大寺村正在大坪组建设“美丽屋场”,如火如荼地修建环组公路,依村前水塘的山坡上正在建设小游园——“龙腾园”,依照龙珠仙、万峰寺等风景名胜,讲好民间故事,为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效果,切实制定“村规民约”,在村民住房立面上以传承“龙文化”绘制精美图画。“望峰亭”可供村民和游客休闲娱乐,亭门的对联“望仰文星照,峰立珠宝多”将人与自然描绘得天时地利人和。
李有桂每天除了下地干活,闲暇时还会在村前的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在西河旁的游道上散散步。“如今,住在村里比住在城里还舒服!”李有桂高兴地说。
一条西河孕育兴旺村子
站在龙珠仙俯瞰大寺村,西河水从一侧蜿蜒流过,青砖黛瓦的古民居位于村子中心。
清代中期的陈氏祠堂青砖碧瓦,保存着典型的湘南建筑风格。这里流传着大寺陈氏宗族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无论从家风家规家训的传承,还是从议事办事成事的方便,还是从敬祖尊老感恩的膜拜,都是远古与现实的有效结合。
大寺村历史文化底蕴厚重,人文资源出类拔萃,建村以来考取举人、秀才多名,商贾、绅士数名。如今,在部队有大校,在地方有省官。278人,全村保有完好明末清初房屋30余幢。
大寺村以陈氏村民为多,兼有罗、李、邓、胡、兰、蒋等姓氏,他们共同以西河为“母亲河”,以龙珠仙为“父亲山”,以毗邻蔡伦竹海为“朋友圈”,婚姻通融,繁衍生息,和睦相处。
“大寺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西河风光带为核心,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充分发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优势,开展乡村旅游建设,既发展了产业,又改善了环境,更增加了收入,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陈良斌谈起大寺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津津乐道。
大寺村在“村”与“带”上“湘莲”,西河水在“景”与“人”上“湘莲”,共同描绘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
西河水滋养着大寺村,孕育着大寺人。在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中,大寺村想办法、出新招,引领着村民在乡村振兴的路上砥砺前行,朝着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责编:曹向阳
来源:永兴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下载APP
分享到